大爆炸已经让我们困惑不已,科学家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宇宙到底有几个?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太空望远镜协会的科学家也有宇宙诞生的新理论,并正在努力完善中。该理论认为,在大爆炸发生之前还有次大震荡,即一个不可视的宇宙和现有的字宙共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尔·斯坦哈特教授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他主攻宇宙大爆炸发生前的事件和时间。支持该理论的模型显示宇宙共有十一维空间,其中六维微小不计,宇宙在大爆炸之前由两个四维平面构成,其中宇宙是一个平面,另一个是“隐藏”的宇宙。
这一“隐藏”宇宙渐渐形变并接近宇宙。它碰撞我们的字宙时,引起了大爆炸,这些能量在大爆炸中转化为我们宇宙的物质能量。现有宇宙和“隐藏”的宇宙共同存在五维空间中。宇宙的早期爆炸源自这两个宇宙发生的一次相撞事故,现在宇宙所有的能量都源于爆炸产生的能量。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原台长李启斌教授认为这一学说打开了宇宙起源研究的新局面。宇宙的起源在物质世界的规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越来越多天文实例被发现的情况下,“宇宙大爆炸”理论已被科学界接受。
李教授说,新理论开创性地将“超弦”引入。而“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将广义相对论引入。李教授说,他给小学生作报告时,小学生除了关注“外星人”,也对宇宙起源问题纷纷提问。这一难题的破解是科学界的大事,也是哲学界的新发现。人们对这个理论抱有很大的期望,相信它能解释宇宙膨胀的原因及如何膨胀等问题,研究的结果将可能重现大爆炸发生前宇宙的样子。天文学家非常关注这一理论的进展。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在公元90~l68年指出,他在总结相关数据、观点的基础上,特别是关注行星运行数据,提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
恒星位于固体球壳上,成为“恒星天”,其他的天体都沿各自的轨道绕行在地球周围,每颗行星在一个叫“本轮”的圆形轨道上匀速转动,“本轮”又在“均轮”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转动。这样,以地球为中心,“恒星天”和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各自做匀速运动。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是很科学的。例如,托勒密通过建立几何学模型和坐标参考系来研究天体运动。他把恒星固定在固体球壳上,俗称“水晶球”,人们现在还将这种天球概念运用在天文观测上。
但实践证明他的理论是错误的。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就是以此来混淆视听,将这种错误观点延续了1400多年。在这种背景下,教会总是宣传上帝的居所是天堂,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教会将其视为真理。但是,教会的黑暗统治并不能阻挡科学发展。14世纪中期之后,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提高了,出现了新的文化潮流。15世纪,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天文学也随之发展进步,天文学家出于导航的考虑需要为天体位置进行预报。利用托勒密理论算出来的行星位置与实际有很大偏差,因此这个理论受到质疑。
即使如此,还有一些人拥护地心说,他们采取在“本轮”上无限续加“本轮”的方法来解决偏差,直到没有偏差为止。有的行星甚至有80多个“本轮”,他认为地球只是普通的行星,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太阳是旋转中心。哥白尼的宇宙观是如何形成的呢?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诞生在托伦城。21岁时,哥白尼求学于欧洲的意大利。在这10年当中,哥白尼经过文艺复兴洗礼,他拜访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达·芬奇。达·芬奇对宗教神学印象很差,认为教会是虚伪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意大利天文和数学家诺瓦拉也反对地心说,哥白尼与他相互交流,探讨改进地心说的办法。
哥白尼详读了相关哲学著作后,有了“地动”观念。这在当时来说很新颖。哥白尼回波兰后将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天文学。十年的辛苦换来了新的宇宙结构理论。他认为天体没有动。地球的自转使人们错以为天体在动。他开创性地指出,地球只是绕着太阳在转,宇宙的中心是太阳。科技在不停地进步,新的观点也被提出新观点认为宇宙没有中心,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银河系也有中心,它周围的恒星也围绕银河转动。
这种观点可用宇宙膨胀论加以解释。宇宙的膨胀在三维空间内一般不发生,只在四维空间字宿才可膨胀。四维空间包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如何描述思维空间有重重困难,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它。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假设:假设宇宙是个不断膨胀的气球,星系存在气球各点,人类就在某个点上。
星系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旋转气球运动,人类就存在于二维空间上,假如宇宙不断膨胀,气球表面积增大,那么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会不断增大。若以某个人所在的点为定点,他将会看到各点在后退,离他越远的点退得越快。现在,若要寻找气球上的点,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在气球表面上了。气球膨胀时从三维空间开始,人类处在二维空间上,无法探测清楚三维空间内的事。